贝尔面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冬病夏治专栏治未病科督脉灸火热预约中 [复制链接]

1#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症,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

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辨证施治,适当的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夏至标志着阳气最旺的时节即将到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俗话说:冬至养生,夏至治病。一个安内,一个攘外。夏季为了散热,人的皮肤毛孔开泄,最易感受风寒、风湿及湿热之邪,罹患疾病。

夏至时节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如何避寒呢?

1、防腹中寒。一是要注意尽量进食温热饮食,不贪吃冷饮、冷食;二是睡觉时一定要盖“肚子”;三是早餐时适当吃点生姜,民间所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是有一定道理的。

2、防躯体寒。防止躯体受寒主要是要正确使用电扇和空调。

3、防头、脚之寒。夏季不要用冷水洗头,冲脚,易导致各种疾病。

但是现代人夏季为了贪凉,经常过食生冷、寒凉之物,并且喜爱久待在空调房里,身体里寒湿之气已很重,而湿邪、寒邪均为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久之则人体阳气不足,出现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完谷不化的表现,阳气缺乏则细胞生命活动下降,所以使人精神萎靡不振,也懒得动。因此,想要体内阳气充足,必先要驱寒,才能平衡体内的阴阳之气,来达到补阳的目的。

适应症: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体虚感冒。消化系统疾病:胃胀、胃凉、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各种慢性胃肠功能失调、慢性结肠炎。

慢性疼痛性疾病:颈椎病、腰椎病、各种关节疼痛、颈肩腰腿通、慢性盆腔炎。

虚症:由于阳气不足,导致平时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四肢冰凉怕冷,反复感冒咳嗽。

寒症:宫寒、性冷淡、脾胃虚寒等一切症状。

禁忌症:发烧、咽喉发炎急性期患者,三岁以下幼儿、孕妇,肺结核,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皮肤易过敏者。注意有严重热证者不灸。

为了推广人们对治未病的认识,也为了更好的传承古法艾灸养生,更为了现代人身心的健康。医院治未病科特别量身定制出了三伏灸的福利项目:

1.散寒除湿灸:部位:整个背部。作用:由寒湿重引起的反复湿疹,背部僵痛,酸痛。时间:40分钟。

2.补阳扶正灸:部位:督脉及劳宫、涌泉穴。作用:提高人体正气即免疫力的作用,针对四肢冰凉怕冷、常年爱反复感冒、抵抗力差者,平时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者,也可有散寒之功效。时间:30分钟。

3.胃肠调养灸:部位:腹部,足三里。作用:针对脾胃虚寒,胃胀、胃凉、大便溏或时干时稀、消化不良等。时间:30分钟。

4.暖宫养血灸:腹部,三阴交。作用:宫寒、痛经、月经不调、经色暗、经量少。时间:30分钟。

5.益气养血灸:部位:大椎、肺俞、膏肓、命门、肾俞、脾俞穴。作用:身体抵抗力差、常年爱感冒、气血不足、右气血差引起的面色晦暗等。

6.健腰补肾灸:部位:腰部、涌泉。常年灸腰部能有效的缓解由肾气不足而引起的腰痛、腰酸等症状。

冬病夏治贵在坚持,因为冬季易发疾病在夏季本来症状就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症状,所以治疗后的效果也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出来。一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尝试的患者,在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后,也就放弃了继续治疗的想法,使得疾病迁延难愈。大家一定要打消这种盲目从众、凑热闹的想法。

冬病夏治一般30-40天里做8-10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做3年,也就是3个疗程,第一次接受治疗的病人,在冬至加强一个疗程可加强疗效。只有坚持按疗程治疗,才能保持药效的发挥,经络才能处于持续兴奋应激的状态,对病邪才能保持力度和惯性,效果才更好。

本次活动尤其针对颈肩腰腿痛并想调整体质的人群,连续发朋友圈三天,集18个赞,给予5次减免1次的优惠活动,并免费进行体质测评一次。

时间:

伏前:年7月1日—年7月10日

初伏:年7月11日—年7月20日

中伏:年7月21日—年7月30日

末伏:年7月31日—年8月9日

伏后:年8月10日—年8月19日

张蕊,治未病科主任,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通过中医体质辨识健康评估,针对头痛、面瘫、失眠、颈肩腰腿疼痛、风湿类风湿、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人员开展针灸、拔罐、中药外敷、灸法等健康干预方法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目的。

咨询预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