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面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硬件技术视角分析计算机速度是如何提高的 [复制链接]

1#
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77319.html

早期计算都经历了什么?20世纪初,像制表机这样有特定用途的设备,代替了人工操作。

20世纪上半叶,世界人口几乎翻一翻,全球也开始进行贸易和运输,这就使得人们对自动化计算机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从开始的算盘到需要花费巨资来维护的庞然大物,为未来的计算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计算机术语bug从何而来

哈佛马克1号(HarvardMarkI)于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IBM作为同盟国而建造,它是最大的电子计算机之一。

其中组件个,连接点3百万个,导线长度英里,为了保持内部机械装置同步,还用了5马力功率的电机驱动一个50英尺长的传动轴。

这台机器的核心部件是继电器,在继电器内部,有根决定电路是否闭合的控制线,控制线连着继电器里的线圈,当电流经过线圈时,产生电磁场,在电磁场的作用下,继电器吸合。

继电器工作原理

哈佛马克1号做加减法每秒3次,乘法每6秒1次,除法每15秒1次,三角函数之类的可能会超过1分钟。

除了速度慢,还有机械磨损,任何会动的机器都有机械磨损,如果有齿轮坏了,速度会更慢,进而影响工作效率。

那现在咱们来讨论一下继电器,哈佛马克1号上有大约3个继电器,假设一个继电器的机械寿命是10年,平均一下,每天就得换掉一个故障继电器,如果是需要运行很多天的重要计算,这将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这些机器不仅体积大,散热厉害,而且会吸引虫子,年9月,哈佛马克2号(HarvardMarkII)的操作员从故障机器中取出了一只死掉的飞蛾,从那时起当电脑一出现问题,人们就会说里面有只虫子(bug),这就是计算机术语bug的来源。

如果想进一步推进计算能力,那就得找更快更可靠的东西代替继电器。

二、从真空管到第一台可编程通用电子计算机

真空管工作原理

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翰·安布罗斯·弗莱明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电子部件叫“热电子管”,也是世上第一个真空管。

在真空管里放2个电极,通过加热一个电极使其发射电子,称为“热电子发射”,另一个电极吸引这些电子,形成电流,这些移动的电子都带有正电荷,这种只允许电流单向移动的器件叫二极管。

三极管工作原理

年,美国发明家李·德富雷斯特参考弗莱明的设计,在两个电极之间加入第三个“控制”电极,向控制电极施加正电荷使电子移动,向控制电极施加负电荷阻止电子移动,这种可以通过“控制”电极来闭合/断开电路的器件叫三极管。

它和继电器的功能基本一样,不同的是,真空管内没有部件,极大的减少了磨损,而且开关次数可以达到每秒千次。

20世纪40年代,真空管才使用在计算机中,这也标志着人们开始从机械计算进入电子计算时代。

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真空管是在工程师TommyFlowers设计的ColossusMk1上,它完工于年12月,用来帮助解密纳粹通信。

第一版的Colossus有1,个真空管,也是第一个可编程的电子计算机,编程方法是把几百根电线插到插板里,使计算机执行正确的操作,虽然它“可编程”,但还是需要人工设置才能执行特定的计算。

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JohnMauchly和J.PresperEckert设计的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ENIAC成功出世,是世上第一台通用“可编程”的“电子”计算机。

它每秒可执行0次十位数加减法,据估计,它的运算量超过了全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运算。

直到年,真空管的计算已经被运用到了极限。

三、从晶体管的诞生到计算机步入人类生活

为了降低计算机的成本,减小尺寸,更进一步提高可靠性和计算速度,贝尔实验室科学家JohnBardeen,WalterBrattain和WilliamShockley于年发明了全新的电子开关——晶体管,它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全新的计算时代的诞生!

晶体管工作原理

晶体管就是一个开关,它是由导电材料隔开的两个电极组成,这些材料会在一定条件下导电或不导电,因此称之为半导体。

晶体管与真空管不同,它是固态组件,体积可以做到比世上最小的继电器和真空管还要小,这也为后来更小更便宜的计算机打下了基础。

年发行的IBM就是第一个用晶体管供电,可以在市面上买得到的计算机。它有个晶体管,每秒可执行4次加法或每秒大约80次乘除法。

晶体管的诞生使计算机的应用进入办公室,并不断普及至家庭。

现如今,计算机里的晶体管可以做到尺寸小于50纳米,速度可以达到每秒切换数百万次,使用寿命长达几十年。

我们从继电器到真空管,再到晶体管,不断让开关电路的速度变得更快,但我们又是怎么用晶体管来进行实际计算呢?我们明天再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