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面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些党员教师,用行动书写最长情的告白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那里最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3751139294638105&wfr=spider&for=pc
北京最好治疗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首都高校,有这样一群党员教师,他们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用行动书写下最长情的告白。

北京大学“老同志”:用一生阐释信仰

在北京大学,有一群知识分子老党员。他们的人生奋斗故事,生动而集中地体现了与党同心、同向、同行的精神品质。他们的个人成长故事、为人治学经验、人生感悟心得,无不体现了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爱国爱校、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

韩济生,94岁,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疼痛学科的创始人,自年起从事针刺镇痛原理研究,在他的大力推动下,疼痛科成为国家一级临床科目,中国的疼痛医学研究实现“弯道超车”,跻身世界前列。年,韩济生院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身披白衣与病魔作战,做人民群众的健康守护者,他始终与党同向、同行。“不经亡国痛,难解爱国情。弱者无尊严,瑛儿当自强。”年逾九旬的韩济生院士精神矍铄,纸墨之间流淌着赤诚的爱国情。

周其凤,75岁,北京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从事高分子合成化学、液晶高分子的研究,发现了最早人工合成的热致性液晶高分子。他对化学学科的教学与研究饱含深情,在他心中“化学可以成就人文”。化学不仅仅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反应的科学,化学对化学家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作为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周其凤院士回忆起入党时的情形,他仍然记忆犹新。“回顾我的一生经历,从山村孩子走到今天,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的幸福,就没有我的一切。”党和国家的培养让这位老人湿润了眼角。

清华大学中青年专家:坚信“跟着党走,不会错”

“共产党是先进科学家的光荣归宿!”新中国成立初期,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提出。此后,机械工程学家刘仙洲、水利水电专家张光斗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国家栋梁纷纷入党,科学的高峰插上了一面面鲜艳的党旗。

今天,光荣传统仍在延续。党的十九大以来,清华大学的中青年优秀专家人才,源源不断地汇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紧紧连在一起。

年底,何珂和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物理系教授王亚愚等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随后,由中科院物理所调进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谈及为何在4年前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位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表示,“是认同,对党的思想、理念和方法的认同。”

认同因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在一次党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平时总“宅”在实验室的何珂来到厦门的一个港口参观。“码头上见不到一个人,都是无人驾驶的机器在忙作,听说国内几乎所有的大港口都这样。”和国外无差的现代化水平深深震撼了何珂。“国家的经济发展飞速,工业实力、社会管理水平进步快速。年初的时候,我们还觉得出国哪怕什么都不做也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十几年之后,我们感到科研环境、生活水平国内和国外都差不多。”

“我是做物理的,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的发展变化印证了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何珂还打消了“入党不自由、占时间”的顾虑:“就和我们凝聚态物理的道理一样,原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大量原子的组织方式可以形成各种可能性,产生神奇的效应。所以,如果想做一些事情,加入党组织是一个更好的机会。”

后来,何珂担任了物理系副主任,负责系里的科研管理工作,在科研教学任务之外,多了很多“繁杂”的事。“比如帮助系里的老师争取科研项目,做经费申请等行政事务,做这些事可以帮助其他人发挥聪明才智。我原来比较考虑自我,只做好自己的事情,现在更多考虑怎么通过组织,把个体的能力最大发挥出来。”

年,地学系教授付昊桓作为清华团队的一员,加入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开始在当时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上开展应用研究。年、年,付昊桓等领衔及参与的团队因大幅提升了大气及地震模拟的时空分辨率和关键现象刻画能力,连续两次斩获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的最高奖“戈登·贝尔奖”,实现了中国近30年来在这个奖项上零的突破和蝉联。

“‘神威’系列超级计算机的整个研发团队,每个人都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国产自主可控的超级计算机,全心全力、默默无闻地添砖加瓦。”清华团队在无锡中心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信仰的力量引领攻关团队,付昊桓更加坚定了酝酿多年的那份追求,“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年12月5日的入党发展会上,付昊桓坚定地说道,“我将以共产主义信仰作为奋斗的源动力,继续将个人科研探索融入到国家科技发展事业中。”

“入党以后我能做什么?”时常这样问自己的刘洋,选择用脚踏实地的行动作答。为了让外交部用上自主研发的智能翻译系统,他召集学生组建攻关队伍,不计精力不计报酬全力以赴研发。“这是我们报效国家的机会。人工智能技术能和国家的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我们科研上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情,比商业应用更有成就感。”

北京联合大学“聋人博士”:扎根特殊教育一线17年

姚登峰,年出生,听力残疾人,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软件工程学科无障碍软件服务工程方向带头人,也是残疾人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姚登峰是学生公认的“特级”老师。他年年超额完成学院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注重让科技之花绽放在三尺讲台。除了注重用汗水和智慧呵护那些曾经受伤的心灵,帮助他们克服因身体残障所带来的困难,他坚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语音识别技术引入聋生课堂,将屏幕阅读技术引入盲生课堂,努力减少听障生的学习障碍。

为解决听障生编程难的问题,他将仿真技术引入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教学。其仿真技术的应用成果,曾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还在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大学召开的聋人教育论坛上得到宣传推广。他的听障学生中,有40多人获得IBM课程结业证书,这一成果在全国也是先例。其中一名学生的科研成果入选为莫斯科全球聋人大学生科技项目,当选为微软全球校园大使。

姚登峰深知听障生一直不敢涉足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领域,更是俯身愿做春风剪,亲自带领学生挑战竞赛的空白领域。为挤出时间给学生辅导,他多年来牺牲了无数课余、周末和寒暑假休息时间。为解决教材问题,他驾车去清华大学购买、拖回;没有创业场地,他多次往返学校本部申请协调。备赛中,时时面临艰辛、困难和挫折。他处处率先垂范,并以当年自己遇到困难如何克服的现身说法来鼓舞学生。不少学生说:“我的理想就是做第二个姚登峰!”他带领的残健融合本科生团队,获得了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年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创造了听障大学生创业、学科竞赛的最好成绩。

他18岁通过了全国统一高考,在重点大学录取中遭遇挫折。从那时起,便立志为聋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入党宣誓时更是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大学毕业后,他毅然放弃高薪诱惑,到北京联大做特教老师。他说:“是人世间的爱改变了我的命运!感恩——报效祖国和社会,成为我生命中不断进取的力量泉源!”

(文/本报首席记者常悦;来源:现代教育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