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面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师职业怎么样普通一线20年教师的反思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

从小喜欢看书,看一切能拿到手的书。资质平庸,做事容易沉浸且相信:在学校听了消防讲座后购买元消防用品;与李欣然老师一样看电影经常泪流满面。所以,我看书很容易一头钻进去,看《三体》全集20天看完,与儿子一起看《明朝那些事》一周看完,看20世纪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一暑假看完。

最近几年的读书节,书目都是我牵头选择的,当然要满足我的喜好。学校在做思维课堂,看中了杜威先生的《我们如何思维》,杜威是胡适先生的老师,胡适先生也是我顶崇拜的人。

难懂的书

没想我遇到了目前为止我认为我喜欢读的书里面最难懂、最难读的书。

我是会思考的,自认为是独立的思考。既然难懂且有取现价值(学校课题推进),论文等需要参考资料,最好是有分量的、权威的理论;参考需要翻找、录入,那就需要平时摘录,为了引用方便,最好摘录成WORD。那么,我就把整本书录下来。

这是一个大胆尝试。全书页,超18万字。逐字录完,从年10到年2月,我感到很高兴,连页码都应对无误。录得高兴,得益于我喜欢打字,喜欢打字又是另一个故事,这里不展开。

这书读得慢,每句话甚至每个词都刺激你的神经,挑战你的理解,回拨你经历的年轮,对于有教书经历的人尤甚。百度书吧里,甚至有一种意见倾向:杜威的书之所以难懂,那是因为胡言乱语,连作者自己都不知所云。我赶紧留言:

《我们如何思维》读了5遍,才有点眉目。难懂原因:

1.涉猎宽广,心理学、哲学与逻辑学为主,专业性强;

2.翻译者本身的理解不够;

3.西方文献诸如文学(代表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作)追求思想深刻,东方则追求美的享受(轻松愉快的)。

一片点赞。

“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照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导出的结论,进行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就形成了反思性思维。……反思性思维一旦开始,它便具有自觉的和有意的努力,在证据和合理性的坚实基础上形成信念。”

本书认为好的思维即是以上“反思性思维”,以下将我20年教书经历作为一个大情境,用反思性思维审视之,审视人生以及20年教育教学。反思性思维是一定有目的的,我的目的是:余生怎样让我的教育教学更有意义,从而丰富我的人生价值。

以下是我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

经历

絮说

各阶段表现缘由,信念发展及阶段间各标目(表现、信念及收获)变化的联系。

刚开始工作,地点是高中母校。待遇很好,可惜我对物质是没有追求的。每天从早上5:30上班到晚上9:30。大部分时候教三个班的数学每个班50几个人,批作业大概需要3小时,备课大概2小时,上课3小时。每天高强度的脑筋运作超过了我的负荷,直接表现为:疲于应付。具体表现为:上课纯粹是与同学一起解题;班主任工作没有规划,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每天黑着脸。最后教学成绩差,班长到学校申诉,自己生病(其中面瘫两次还有其他),漂亮女友saygoodbey。

深澳初中,崇尚自由与个人发展,鼓励灵活安排生活、学习和工作。这就是我的梦想国。由于所谓的失恋打击,对钱有了重新认识(反思性思维称之为目的),进行了全方位周密的假设与计划。我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全集》作为我的教育参考书,5大本,在地上垒起来足有半米高,一年之后垒不起来了,因为都变厚了。我开始思考班级管理,思考师生关系,开始尊重人,我在墙上写上:我也曾是孩子。提醒自己平视每个个体。数学教学上开始钻研抽象思维可视化(好像比现有的研究要早10多年),研究课件制作,几何画板、FLASH是我的研究方向。工作之余研究赚钱,研究网络营销(阿里巴巴、淘宝)。经过3年,收获全方位立体大爆发(教育软件省市县获奖、当选阿里巴巴首届全国十大网商——马云颁奖时更名为优秀网商、还为周杰伦跟百事可乐写了广告文案)。

年马云同志发的奖牌年周杰伦同志发的奖牌

深澳初中合并到窄溪,我不愿意。此时我面临两个选择:(1)不教书。(2)通过招考到桐庐镇上教书。我选择了(2)。于是我到了城关初中。用反思性思维看当初的选择,起决定作用的是我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城关初中15年,经历了3个阶段。

阶段一:控制论下的班级管理及反向

此阶段我在教学上专注于思维冲突,与杜威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现在还觉得真是相见恨晚)。由于观察到大量的优秀教师,我产生了一个信念: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源自教师的个体魅力。经杜先生的指点,才发现我的理解是有误差的:

教师们,特别是那些影响力较强和较好的教师们,依靠自己的强势地位促使儿童学习,因而,他们的个人影响就代替了教材的影响成为学习的动机。教师在其经验中发现,他的个性经常发生有效的作用,而教材控制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几乎为零。于是,教师愈来愈多地运用自己个人的影响,直至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代替了学生与学科的关系。这样,教师的个人影响就变成了学生个人的依赖性和软弱性的起因,使得学生对教材价值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最近看到文章说我国学生在PISA测试中多次位列第一,但对测试学生调查“以后是否从事学科(表现优秀)相关工作”是绝大部分同学回答“否”。我认为当前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很可能是虚假的热情——不是基于对学科本身的兴趣,而是迎合教师、学校或社会的评价。

阶段二:反思自己作为教育管理者的天赋资源

我有大姐跟二哥,我最小,据《发展心理学》兄弟姐妹间的排行对性格的影响很大。老大往往有领导天赋,老二善于交际,最小的工于心计(此处无贬义)。我思考问题,往往把自身发展放在首位,对于他人有足够的尊重,但要管理他人(同事)则有悖于我的性格。这个阶段,我做年级组工作感觉很累又不得法。

阶段三:平视事物(含生命个体)

平视

一方面是因为做了教科室主任,要读书,要思考;另一方面是自己有了小孩,常常把他想成自己小时候,我希望爸爸怎么做?更大范围看,我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对别的个体的影响应该怎么控制?

具体在教学上,结合“反思性思维”,我重新认识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

远与近相互作用的必要性,直接来自思维活动的本质。有思想,现存的东西才能使人联想到并且暗示尚未出现的东西。相应地,熟悉的东西必须在某些新的条件下表现出来,才能唤起思维活动,找出新的和不同的东西;而如果提供的课题是完全陌生的,就没有基础使人联想到任何有助于理解它的东西。

人们不注意旧的东西或者完全习惯的东西,这是心理学的一种普遍现象。其原因很充分:当新的情况不断出现且要求人们去适应时,一味注意旧的东西,只会浪费精力和引发危险。思维必须留给新的、不确定的、有问题的东西。因此,如果让学生思考他们已经熟悉的东西,就会压制他们的心智,降低他们的感觉能力。

最后

关于教育

跟我敬爱的王健老师经常交流,我们有很多共识——关于教育的目的:发现、唤醒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创造条件培育它(至少是不打压),从而尽量扩展个人追求与社会追求的交集。

孙犁老先生在《白洋淀记事》中说“实际上,教育别人比起教育自己,要困难得多。教育自己,可以依靠反省,教育别人,除去了解他的历史,还要了解他目前的思想和心情。”是的,教育如此之难,唯有砥砺前行。

与同伴一起。

关于阅读

阅读悦读越独:超越孤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