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量子纠缠、虚拟世界与命运的注定
在我读研究生时,在一次与一位经济学教授吃饭闲聊时讨论到哲学话题—聊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可能是一种未知力量精密编写的一场虚拟游戏,就如同现在的网络游戏一样,我们每个人就是游戏里面被编程好的一个虚拟个体。
看到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三位在量子纠缠领域取得实验成果的科学家—AlainAspect,JohnF.Clauser,AntonZeilinger,他们证明了贝尔不等式不成立,也就是对于为什么存在“量子纠缠”现象,爱因斯坦错了,玻尔对了,量子纠缠本身存在。
爱因斯坦认为世界是客观的,量子纠缠这种现象的存在,是有一种没有被我们发现的物理上的隐变量存在所发挥的作用,即世界不是随机的、上帝不会掷骰子,世界上存在的一切客观现象都有其必然的、客观的原理。玻尔则认为量子纠缠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因为存在隐变量,而是“量子对”本身的相互作用,即世界并不一定是客观的,有其随机性,并说爱因斯坦不要指挥上帝做什么,量子的属性取决于我们的观测而不是量子本身有一个客观属性。
科学研究是严谨的,不是打嘴仗,要用理论和实验结果来证明。为了验证爱因斯坦和玻尔谁对谁错,贝尔设计了一个数学不等式,如果不等式成立,爱因斯坦是对的,如果不成立,玻尔是对的。
AlainAspect,JohnF.Clauser,AntonZeilinger三位科学家就通过实验证明了不等式不成立,即证明了“量子纠缠”现象是因为“量子对”本身的相互作用,量子纠缠存在。
那么,什么是量子纠缠?
举个形象的例子—我们把一双鞋中的两只鞋子分别装在不同的盒子里面并分别寄送给两个人,收到鞋子的两个人在打开盒子前都不知道自己收到的是左脚还是右脚。按照我们的认知,收到鞋子的人收到的是左脚还是右脚不取决于他打开盒子的那一瞬间,而是取决于鞋子被分发寄送的时候,因为在分发寄送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左脚被寄给谁、右脚被寄给谁。
但是,量子宇宙就是违反我们的常识,在收货人打开盒子前,里面装的是左脚还是右脚均有可能发生,这个结果不是在最初分发鞋子时就注定的,而是取决于收货人打开鞋盒那一瞬间看到的是左脚还是右脚—如果其中一个人打开鞋盒看到的是右脚,另一人收到的肯定是左脚,反之亦然,这种结果取决于收货人看到的是什么,而不取决于分发的时候。
那如果不取决于最初的分发选择,是由什么决定了收货人收到的是左脚还是右脚呢?
自从量子力学理论诞生以来,在这多年的研究发展中,有两种观点一直争论不休—一种观点是认为存在着一种还没有被我们所认知的隐变量的存在,在收货人打开鞋盒的那一瞬间发挥作用决定了让两只鞋子各自呈现左脚或者右脚,如爱因斯坦所代表的观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取决于收货人的观测和两只鞋的相互作用,当收货人打开鞋盒观测到的是左脚,左脚这只鞋就立马向另一只鞋发出信号—我被看到的是左脚,另一只鞋收到信号立马作出反应呈现为右脚。
好,现在我们理解了这个逻辑,去掉更多的背景信息—我们只知道有两个盒子,分别装有一只鞋,至于哪个盒子是左脚哪个盒子是右脚,打开盒子前我们不得而知,就这两只鞋子本身而言,可能都是左脚,可能都是右脚,也可能左右各一只,即同一只鞋子既可以是左脚也可以是右脚,那我们看到的是左脚还是右脚?看似这是一个客观的现象—鞋子是左脚还是右脚,不取决于我们看到的现象,而是它本身就客观存在的,只是我们发现了而已。
但是,在量子宇宙中,鞋子是左脚还是右脚就不是一个客观现象,而是根据我们设定的规则—两只鞋是一双,然后取决于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如果我们打开盒子看到的左脚,左脚这只鞋立马向另一只鞋传递信号告诉它自己被看到的是左脚,另外一只鞋立马做出反应呈现为右脚,即使在我们打开盒子前,两只鞋子都是左脚或者都是右脚,只要我们打开其中一个盒子,另外一个盒子肯定相反。也就是说左脚可以变成右脚,右脚也可以变成左脚,不可思议吧!
这就是量子纠缠—当我们以设定的规则观测“量子对”中一个量子时,不需要观测另一个量子就知道它是怎样的。
这个规则就相当于我们在游戏编程中设定好的指令,当这个指令被触发(如同量子对中的一个量子被观测),会按照固定的程序做出反应(如同量子对中另一个没有被观测的量子肯定会是什么样的状态)。讲到这里,是不是就明白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可能就是一场被编程好的虚拟游戏,我们都是游戏中的单元。
既然这个世界是被一种未知力量编程设计好的,那命运是不是就存在了呢?
是的!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每个人的人生是早就被编程设计好的,也就是命运是注定的—每个人的命运是被安排好的。在人生的这趟旅程中,我们自己没法设计旅程,经历的一切看似是自己的选择,其实都是必然,是被设计。在时空中,每个个体都是被安排好的。
二、时空与灵*的永生
既然量子对中的两个量子可以相互作用—当其中一个量子被观测到它的状态,这个量子立马将这个信息传递给另外一个量子—兄弟,我被人看到了,那问题就来了,这种信息传递的速度是多少,是否需要传递媒介?
当我们谈到速度时,就是以时间和空间为前提,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就不存在速度的概念。爱因斯坦说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光速,当速度接近光速时,时间会变慢,当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停止,超过光速时,时间会倒流,即进入时空隧道。光不需要传播媒介。时间和空间是我们人类文明定义的描述宇宙的规则而已,时空是不是就是客观存在的呢?不一定。
在量子宇宙中,就不存在时空的概念。所以,我们以时空的规则来理解量子宇宙是无法理解的,它是反直觉反认知的。
量子纠缠中量子之间传递信息是不需要时间和媒介的,理论上,量子对中的两个量子相互作用传递信息,可以在无穷远的距离上不需要时间就可实现,即其中一个量子感知到另一个量子的信息是在另一个量子被我们观测到其状态时同时实现的。在电视中我们看到过这种场景—两个双胞胎出生即分离,从不认识,无论各自身处何地,当其中一个人受伤感到痛苦时,另一个人立马能够感知到。中国的“墨子号”量子实验卫星就成功实现了相距公里的量子态传输—一对纠缠量子可以在公里的距离之间传递信息。
在时空的规则下,宇宙中的很多问题我们无法回答,比如,我们说宇宙起源于奇点大爆炸,那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宇宙之外是什么?以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我们无法回答这两个问题,但是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这两个问题就不存在了,也就不需要回答了。
所以,我们不能用只在一种场景下适用的规则来去研究不适用这种规则的场景,因为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错了。量子宇宙就不适用我们今天的认知所适用的规则。
再比如,人的灵*存在吗?如果灵*存在,那灵*不就是可以永生吗?如果永生,灵*会有记忆吗?
我认为灵*是存在的。在物理学上,灵*是一种磁场,当肉体活着时,肉体是磁场的载体或者说磁场吸附在肉体上,就像月球围绕着地球转,这是因为地球和月球磁场引力的作用。磁场有频率,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磁场,有各自的频率。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有的人我们可以成为朋友或者爱人,因为在心理上我们相互吸引,交流顺畅,而有的人我们相互排斥,交流困难,彼此疏远。其实,背后都是磁场原理。
我们都知道无线电传输信号原理,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广播电视频道等电波信号,那我们怎么从这些繁多的电波信号中接收我们想要的信号—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电视频道、收听广播节目等?
无线电传播信号的载体是无线电电波,也就是有振动频率的波,我们把声音和图像信息放在电波上,当接收者调制到与对应无线电波频率一致时就可以接收到电波上的信号,即共振,实现通讯。所以,如果接收信号的频率与传输信号的电波频率不一致就接收不到信号或者接收到的全是噪音。
在日常生活中,两个人是否能够沟通顺畅本质上就是取决于两个人的磁场频率是否一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同频”。
再说回到灵*,当肉体死去后,就失去了对灵*的磁场引力,灵*会离开肉体,如同地球没有了磁场,月球就会脱离原有的轨道。灵*离开肉体后,成了单一的无法看见的磁场,没有了肉体,也就失去了重力,不会受到地球引力的束缚。
在量子宇宙中,按照质量轻重标准粒子分为重粒子、轻粒子和无质量粒子。灵*应该是无质量粒子。
那灵*离开肉体后会被肉眼看到吗?
会。刚才说了,灵*是一种磁场,有频率,当两个灵*频率相同的时候就会产生共振,会相互感知到。当我们看到一个没有附在肉体上的灵*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看到“*”。
那为什么传说中我们看到的“*”很多时候都是认识的人呢?
答案其实已经揭晓了,看到“*”的原因是灵*的磁场频率共振,而灵*频率共振是我们生活中彼此吸引、相知相识的背后原因,所以,你看到认识的“*”,是因为他生前与你的灵*同频,你们才会认识,死后,你也才有可能看到。
当然,也有可能你看到的“*”你并不认识,尽管你们的灵*同频,这是因为你看到的灵*所展示的记忆并不一定是他生前你所认识的那一个人,而可能是这个灵*在另一世所附着的肉体记忆,也就是灵*的轮回。
所以,灵*在量子宇宙中是永生的,对于生命体而言,就是可以不断轮回,并且对每一段轮回是有记忆的,在特定的场景下,会展现某段轮回的记忆。
由于灵*是无质量粒子,所以他并不一定永远在地球上,他可以飘荡在地球之外的宇宙中。这也是为什么,传说中,我们看到的一个死去的人的灵*更多是我们熟悉的人,因为他离开肉体的时间距离我们肉体还存活的这段时间的时间是更近的,当时间久远后,他们可能已经飘荡到地球之外去了,我们也就无法看到。
三、先兆规律背后的量子纠缠
因此,对于我们今天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无法认知的东西,不能说它不存在,我在《先兆规律》这篇文章中将那些还无法用目前我们认知所掌握的自然科学逻辑解释的现象归类为超自然科学,它们有待我们科学认知的进步去探索发现。而对于那些无法用逻辑所解释的先兆规律(即先兆与更糟糕的事情在逻辑上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两件事,但先兆之后总会发生更糟糕的事情),在量子宇宙中用量子纠缠的现象却可以得到解释。
比如发生了不好的先兆或者你有不好的预感,如果你不把它当作一种不好的先兆对待,必然会有更糟糕的事情发生,因为这个时候,先兆与后面发生的更糟糕的事情可能就是一对量子态,他们之间存在量子纠缠—假设先兆是量子A,后续会发生的更糟糕的事情是量子B,当A发生时,我们如何对待A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被A传递给B。由于在量子纠缠中,当其中一个量子被我们观测到状态,这个量子会立马将自己被观测到的信息传递给另一个量子,另一个量子必定做出对应的反应。所以,当A发生时,我们如果不把它当作先兆还漠视它,A会将自己被漠视的这个信息传递给B,那么,B对应作出反应,即更糟糕的事情当然就必然发生了。另外一种情况是,当A发生时,我们把它当作一种不好的先兆对待,采取应对措施避免更糟糕的事情发生,那么,A会将自己被当作先兆的信息传递给B,B就不会发生。
这就是我在《先兆规律》中提到当先兆出现时,我们要立马对它进行认知—把它当作一种更糟糕的事情的先兆去对待,立马调整自己的处理方式或者当前状态,可以避免更糟糕的事情发生。
这里要注意,A与B这对量子态在时空中存在一个发生的先后顺序,A发生时,B还没发生,B怎么接收到来自A的信息呢?这就是前面讲的,量子宇宙不存在时空概念。
四、世界是主观的
所以,我们的世界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呢?
在量子宇宙中,我们的世界是主观的,它取决于我们的感知,不是因为这个世界客观上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样,而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是现在这种认知,世界就呈现给我们符合我们认知的样子,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是另外一种认知,那么它呈现给我们的又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如果没有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这个世界会是怎样的我们不得而知,它可能是随机的,什么样的样子都可能存在。
这就是爱因斯坦与玻尔之争—爱因斯坦说“上帝不会掷骰子”,也就是世界不是随机的,只有客观的唯一的样子,不取决于我们是否认知以及如何认知它;而玻尔则认为“上帝会掷骰子”,世界是随机的,它本身不是客观唯一的样子,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认知。
著名的量子力学中的光波实验,就是这个世界是主观的印证—当我们用测量粒子的方式测量光子,光子呈现的就是粒子,当我们用测量波的方式测量光子,光呈现的就是波,即光既是波也是粒子,这也就是量子,它是波和粒子同时存在的状态。就好比,前面所举的鞋盒里面装着一只鞋子的例子,打开前不知是左脚还是右脚,在打开盒子前,你准备用左脚来试一下这只鞋是不是左脚,打开后你看到的就会是左脚,如果打开盒子前你准备用右脚来试一下这只鞋是不是右脚,打开后你看到的就会是右脚。
量子宇宙的研究也正是“科学的终极是哲学”的最好诠释!对于量子宇宙,或许我们的古代先贤对它的认知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现代人,不然,怎么解释那些古代著作揭示的无法用现代科学逻辑解释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周易》对未来的预测。
最后,我用《量子宇宙》(BrianCox,JeffForshaw著,王一帆译)这本书开篇的观点结束本文,量子宇宙怪异到违背你的直觉与常识,但我们不能故弄玄虚,而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探索未知。
题名
#量子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