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掀起了信息科技革命,年互联网在美国的发明标志着当时地球上最先进的地方率先进入信息社会。然而,不禁有人发问:在全球互联网的竞赛中,美国是互联网的发明国,但为何当时“两极”之一、科学技术实力相当发达的苏联没能发明甚至发展好互联网,在全球互联网竞争中远远被甩在后面?除了苏联之外,为何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没能发明互联网?
在互联网5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和中国成为了主导力量:美国的身影遍布了互联网空间的每个角落,中国二十余年所取得的互联网成就举世瞩目,而俄罗斯、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虽然在各自领域内有小而美的应用,但在全球市场的存在感不强。什么原因造成了当今互联网世界中美G2的格局?
一、美国发明互联网的背景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明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第一块锗晶体管。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制备了第一块硅晶体管。
年,美国德州电器制作出第一块小规模集成电路。
年,美国高等研究计划局DAPRA成立。
20世纪60年代,硅谷半导体产业逐渐形成。
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第一批4位商用微处理器。
……
以上种种无一不是互联网诞生于美国的必要条件。
硅谷的缔造体现美国人的冒险精神与创新意识:上世纪50年代,晶体管发明人之一肖克利创办了一家半导体公司,吸引了八位青年才俊加入,然而不久后由于管理问题,8人先后离开(因为被炒鱿鱼,肖克利称其为“八叛逆”)并与仙童集团签订风险投资协议,获得仙童集团的赞助后,仙童半导体公司从年1月收到IBM的第一个订单到拥有50万美元销售额,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开发出两大核心技术:平面处理技术(实现了硅晶体管批量生产)和集成电路技术(用铝制备集成电路)。
此后10年里,仙童半导体火箭式发展,但由于股权问题,8人又相继从仙童半导体离开,并自立门户(比如最为人所知的IT巨头Intel,及其竞争对手AMD,知名风险投资公司KPCB等)。从仙童出走的人陆续创办公司,正如史蒂夫·乔布斯所言:“仙童半导体公司就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到年为止,由仙童直接或间接衍生出来的公司共达到了92家,几乎所有硅谷的半导体公司都源自仙童,圣塔克拉拉谷也成为了为世人所熟知的硅谷。
硅谷缔造者:仙童半导体同样,互联网的发明不可缺少自上而下、以军带民的创新体制。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局DARPA的主要业务是基础性、前沿性国防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大多成熟度不高、风险大、利润低,是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商业企业不愿投入的前沿研究领域。经过60余年的发展,DARPA已经成为了美国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孵化器之一,除了互联网,DAPRA也孵化的出如人工智能、脑机接口、GPS、太空监视系统、隐身材料、高超声速飞行器、定向能武器等项目,其中很多成果也从军事用途走向民用,并推动全球进入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阶段。
DAPRA脑机接口技术二、苏联失败的互联网探索
(一)苏联对互联网的探索
至少在阿帕网上线的10年前,苏联就开始了对互联网的初步尝试:
年,苏联人诺伯特·维纳发表的“控制论”成为计算机网络的理论基础。
年,苏联科学家研制出欧洲大陆第一台大型可编程计算机。
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强调,机器和操作的自动化,必须推广到工厂车间和工艺流程乃至国家规划。
年,苏联部长会议裁定将以电子管(而非晶体管)为微电子的发展方向,然而这个方向被后世证明为完全的错误。
玻璃真空电子管电子晶体管至年间,苏联科学家阿纳托利·季托夫规划出了苏联计算机网络的蓝图:利用计算机削减人工工作量、预测生产产能,军民网络融合以及大范围的网络信息共享方便中央的统筹,然而这个美好的构想以阿纳托利惹怒上级被撤职而“胎死腹中”。
年,苏联信息技术之父维克多.格卢什科夫提出OGAS建设计划——为了管理苏联经济而建立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全国自动化系统。但惧于网络的公开透明性,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者均提出反对,同时由于利益纷争,OAGS最终成为了牺牲品。最终,原本的全国经济信息网成为了个分区域分领域的局域网,而各个系统之间没有任何连接,甚至各个系统之间软硬件也无法兼容,成为了个“孤岛”。
OGAS地图(二)苏联“错过”互联网的原因
1.“苏联模式”:苏联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国家发挥主导作用、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工业化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在实践中就造成了轻工业与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生产资料主要为重工业服务,也影响了轻工业、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
苏联载人航天计划2.与信息革命作对的体制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国家在经济生活中集所有者、决策者、计划者和指挥者的职能于一身,民众近乎丧失了劳动和创新的积极性。这种高度集中化、集权化的方式在面对信息革命时,其弊端暴露无遗。由于“体制”问题,在集权错误决策下,苏联电子产业完败。年,晶体管开始商用,但直到年,苏联对选择晶体管还是电子管作为电子产业的发展方向时产生了争议,最终苏联部长会议“裁定”以电子管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个决策结果也导致了苏联电子技术的完败。而由于“体制”问题,苏联也错失了发明互联网的先机。苏联计算机网络蓝图的失败、OGAS建设计划实施的重重阻碍和最终的破产无一不是明证。
3.忙于“解体”,“错过”互联网
早在年,苏联就接入了国际互联网,主要用于国际学术会议沟通。虽然最初几年里其使用者一直是同一个人,且仅限在重兵把守的苏联自动化系统研究与科学应用研究所机房里访问——在物理空间做出严格限制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互联网上的交流其实赋予了访问者更多的自由。到年苏联解体之前,一位八十多岁的计算机科学家试图引起叶利钦(俄罗斯首任总统)对通过计算机网络拯救经济的兴趣。但是同很多前辈一样,这位科学家也未能取得进展,苏联就此“错过”互联网。
废弃的苏维埃建筑(墙面字:崩溃了)所有的尝试都未能取得成功,八十年代中后期,苏联不得不融入了美国人发明的互联网。对比美苏的互联网发明史,美国人发明阿帕网是在充分支持科研的软硬件环境、良好的制度规范和机构设置之下,政府、军方、学界多方通力合作,各部门相互协调、资源共享,自上而下、自军到民的创新机制。而苏联失败的互联网探索,也警醒我们:在这种大规模前瞻性项目中,不仅需要领头人过人的天才和远见,更需要创新的制度、机构和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