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1
叶某,女,32岁。
左侧口僻,筋惕肉瞤,病起2日,脉象虚弦,舌红而干。此乃阴虚火旺、肝风鸱张所致。治宜养阴祛风。
风池(左)一,地仓(左)一,口禾髎(左)一,合谷(右)一,行间(双)一,太溪(双)+。
捻转提插补泻。
天麻9克,钩藤9克,生石决明12克(先下),牛膝9克,杜仲9克,桑寄生15克,首乌藤12克,麦冬9克,石斛9克。
七诊而痊愈。
案2
王某,男,60岁。
肝肾两亏,风阳内动,突觉面部麻木,口僻向左,脉象弦硬,乃类中风之先兆。急则治其标,宜祛风和络为先。
地仓(右)一,颊车(右)一,大迎(右)一,口禾髎(右)一,百会一,丰隆(双)一,太冲(双)一,三阴交(双)+。
捻转提插补泻。
每日1次,六诊后间日1次,八诊而痊。
以上两例患者,皆风阳窜入阳明颊筋,亦乃类中风之属。陆氏为取地仓、口禾髎、颊车、大迎等穴以疏通颊部经筋,泻风池、行间、太冲以泄风阳,泻丰隆以降痰火,补三阴交、太溪以滋阴潜阳,“案1”更配养阴祛风之剂,故皆收显效。
案3
张某,女,41岁。
病左侧口眼?斜,时延半载,穷极其治,毫无寸功,前来针灸治疗。按脉浮缓,舌苔如常,乃风邪入中阳明径筋所致。治拟宣通。
攒竹(左)一,睛明(左)一,四白(左)一,丝竹空(左)一,瞳子髎(左)一,地仓(左)一,口禾髎(左)一,承浆(左)一,合谷(右)一。
捻转泻法。
针治6次,病候有减,半载后,始得显效。
谈论
面瘫,古代文献称口眼?斜,或称口僻,病因在于风邪袭入面颊部经筋而致。古代医家偏执于外风立说,陆氏则提出“肝肾不足”“风阳上扰”的内因致病说,完善了对面瘫针灸治疗的方法。总结为:第一,古人治疗面瘫的经验用穴以面部手足三阳经为多;第二,面部以足阳明之经筋分布最广,所以取穴以手足阳明为主。陆氏认为这是治疗面瘫的选穴两大原则。至于治疗方法,古代医家多有用灸法的。但陆氏认为“头为诸阳之首”,不宜多灸,以针刺为好。其治疗面瘫的常用穴位以颊车、地仓、下关、四白、风池、丝竹空、阳白、合谷等8穴为主,迎香、口禾髎、瞳子髎、听会、上关、翳风、攒竹、颧髎、承浆等9穴为辅。每次轮流使用7或8穴,其中颊车、地仓、合谷3穴为必取之穴。地仓应沿皮透向颊车,针入1-5~2寸,手法以捻转提插补泻为主。青壮年应行泻法,年老体弱者当先泻后补,手法后留针10~15分钟。陆氏在针刺治疗面瘫过程中,还分别使用以下三种辅助方法:其一为温针,但肝阳偏亢者忌用。其二为拔罐,可在颊车、下关、颧髎、四白、风池等穴处吸拔小火罐1或2个。其三为外敷,有二方:①生白附子30克,冰片6克,共研末,以西糊作饼,敷下关、颧髎(病侧),每日1次,每次8小时,可连用3日。②麝香6克,蓖麻子50粒(去壳),捣烂作饼,贴翳风穴上(病侧),外用热水袋烘熨。每日4~5次,每次约10分钟。上述三种辅助方法,常随症选用。一般病例每日治疗1次。连治6次后,改为隔日1次。针刺治疗面瘫,疗效甚为显著。(本医案选自《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医案》)
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