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治疗原则:
应建立在通经络、行气血、广取穴、长疗程、守常法、有变法的基础上,又总以调脾胃、通大便而收全功,
针灸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治疗期间患者应积极配合,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
针对主要病症采取的主要手法:
一、口眼歪斜(中枢性面瘫):
患者一侧眼睑不能闭合或抬起,嘴角下垂,伸舌偏向患侧,口角流涎。
取穴:太阳,四白,风池,地仓,颊车,合谷。
太阳可沿颧弓内缘进针,向颊车透刺。
四白可直刺触及骨孔,有放电感出现。
风池可刺向结喉,深达1.52寸。
地仓与颊车可相互透刺。
二、失语:
患者不能回答问题或听不懂问话,不能讲话,不能正确叫出物品名称。
取穴:上星,百会,风池,金津,玉液,通里,天柱,廉泉。
上星与百会可互相透刺,
金津玉液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廉泉可深刺向舌根,使酸胀感直抵舌根。
三、上肢不遂:
早期软弱无力,后期上肢拘挛,患肢不能自由曲伸。
取穴:极泉,尺泽,合谷,肩,曲池,外关。
针极泉应使放电感传至手指。
刺合谷使针感传至手指。
余穴可用平补平泻法。
四、下肢不遂:患肢不能抬起,常伴足内翻,足掌不能着地。
取穴:委中,阴棱泉,昆仑,环跳,三阴交,阳棱泉,解溪,丘墟,照海,针环跳,委中,三阴交时,
均应使针感传至足。丘墟可透刺照海。余穴可施平补平泻法。
喜欢针灸的朋友可扫描下面的二微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