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面瘫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7月10日起,可持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TUhjnbcbe - 2021/9/30 19:11:00
月10日零時起可持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往返粵澳

新型冠狀病*感染應變協調中心公佈,因應廣東省疫情風險降低,經多方協商決定,自年7月10日零時起,所有往返廣東省和澳門特別行*區的人士所須持有的新型冠狀病*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由48小時內作出調整為7天內作出。

應變協調中心表示,未能出示上述證明的非澳門居民可被拒絕入境,而澳門居民則會安排往指定檢測地點接受病*核酸檢測並等待檢測結果,而有關檢測結果不可用作再次出入境的用途。根據第2/號法律《傳染病防治法》第三十條第(一)款的規定,拒絕接受入境要求的醫學檢查者,可被處最高六個月徒刑或科最高六十日罰金。

應變協調中心強調,當局會根據最新疫情調整各種防疫措施。目前,傳染性很強的Delta變異新冠病*在世界各地迅速傳播,接種新冠病*疫苗是預防感染和建立社區免疫屏障的重要手段,呼籲未接種的市民應儘快接種新冠病*疫苗。

02曾到雲南省瑞麗市的在澳人士必須如實申報外遊史

因應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出現新冠肺炎疫情,新型冠狀病*感染應變協調中心已在早前宣佈,自年7月5日12時起對所有入境前14天內曾到瑞麗市的入境人士實施醫學觀察措施。

應變協調中心提醒,在7月5日12時前已入境澳門但具有上述外遊史的在澳人士,必須在澳門健康碼上如實申報外遊史並進行自我健康管理,直到離開瑞麗市超過14天。同時,應變協調中心要求,上述人士在上述期間需進行至少一次核酸檢測,否則其澳門健康碼會被設定為黃色直至按規定進行檢測為止。如有疑問,請致電應變協調中心熱線。

03全澳接種逾38萬劑出現9例面癱報告

33歲男子接種新冠疫苗後面癱

新型冠狀病*感染應變協調中心表示,7月7日接獲一例受關注新型冠狀病*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患者為33歲男性,於7月6日出現左側面部咬力減弱、左側嘴角偏斜、左側眼瞼閉合不全和左側頭痛等症狀,同日前往鏡湖醫院急診就醫,診斷為貝爾氏麻痺症(Bell’spalsy),俗稱「面癱」,經對症治療後已離院,無需住院。由於患者曾於6月18日接種了第一劑國藥北京生物生產的新冠病*滅活疫苗,有關個案將交由「新冠病*疫苖接種後不良事件評估工作小組」分析討論。應變協調中心強調,監測顯示本澳新冠病*疫苗接種後出現的「面癱」發生率並沒有較一般人口發生率高。

應變協調中心表示,貝爾氏麻痺症是由第7對腦神經(面神經)功能障礙導致的一側面部肌肉突然無力或癱瘓。此病確切病因不明,多數病人在發病2周內開始恢復面部神經,多數病人在3至6個月內可完全恢復。類固醇治療可改善預後。貝爾氏麻痺症是較為常見的疾病,根據統計,過去5年本澳3間醫院(仁伯爵綜合醫院、鏡湖醫院、科大醫院)每年就診的貝爾氏麻痺症的新發病人數佔人口的比例合共為10萬分之55至61,平均每月10萬分之4.5至5.1。而至7月7日,本澳目前已接種,劑新冠病*疫苗,共接獲9例接種後出現貝爾氏麻痺症的報告,發生率為每10萬劑2.3例,低於一般人口的每月發生率。

應變協調中心重申,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指的是注射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這些事件有時序相關,但不一定存在著因果關聯性。接種後不良事件,分別為由疫苗引起(例如接種疫苗後的紅腫、熱痛、過敏反應等)、焦慮等心理因素反應引起(與疫苗本身性質無關)、偶合事件(注射疫苗後剛巧出現其他疾病,即使不注射疫苗也會發生)、疫苗生產或使用程序錯誤(如疫苗製作、運輸、儲存過程,或接種過程失誤但與疫苗本身性質無關)、不確定性或需經過專家分析尋找原因的個案。

來源:澳門特區新聞局

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濠江网,澳門的人與事讓你時刻關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7月10日起,可持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