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杨
贝尔科教集团联合创始人
玛酷机器人总经理
裘杨最初TOPHER线下活动的观众,虽然她坐在众多观众席中,当她举手提问时,我们一下感受到她的气场,那种大气利落的劲头,一看就是把干事业的好手。
她和她的合伙人王作冰一手创立了贝尔科教集团,又只身到北京开辟市场,创立玛酷机器人,从一个人到如今几百人的团队,从一间平米不到的办公室到上千平米的写字楼,从一个加盟校区都没有发展到现在全国个城市,家加盟校区。裘杨一直在开疆扩土。
贝尔科教业务主要分为三大块:产品方面有M系列Mabot、R系列Rebot、W系列Wingbot、S系列Smart、F系列Febot等智能教具;服务方面有贝尔机器人儿童学院、玛酷机器人加盟平台、全球赛事运营以及创客实验室等;平台方面则有面向少年的在线编程教育平台bellcode。
截止年底,贝尔科教集团已在全国余个城市拥有多家机器人儿童学院,多名老师,累计参训儿童超过50万。
背井离乡多年,裘杨的女儿已经13岁了,只要有时间,她坚持每周从北京飞回大连,无缝链接着工作和生活,视频电话是她与女儿从小保持沟通的重要方式。
在我们采访当天,3月20日,贝尔科教集团对外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由国中创投领投,高通创投、创创壹号、淳信长赢投资、星河集团跟投。
TOPHER
十问
TOPHER: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业的?
裘杨:这事还挺有意思的,干脆从我的教育背景说起吧,我家在大连,我高中读的理科,高考的时候考了一所文科院校,读英语专业,你知道理科学生进英语专业,感觉特别的不爽。所以我大学期间又读了一个双学位——电子信息工程,研究生读的经济学。
读书过程中,这种接触不同的行业,接触不同的知识体系,对我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其实挺有帮助的。
大学毕业后我就直接进高校任教了,一猛子当了近10年的老师。有一天,我坐在办公室里,我办公室对面坐了一个60多岁的老师,马上要退休了,我看见李老师坐在那里,我瞬间泪如雨下,我就想象我老的时候,你说当一个人能看到自己老的时候什么样多可怕,所以我裸辞了。当时,我们的系主任问我,你可想好了?出去之后就一定回不来,我说我想好了。
回家第一个月,我自己背包去国外玩了,大概是高校任教的生活太舒适,自己的内心空虚了。回来后我的朋友王作冰说,要不我们一起干点什么,你听说过机器人教育吗?听过乐高吗?我说知道我家小孩有。其实科学的讲就是STEM教育,主要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简称,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我一想反正没事做,答应下来了,我们开始把所有的精力都研究在整个课程,包括到国外去学习。
就这样,从接触乐高基础,接触机器人教育到现在,我们当时开了第一家教育中心,反响不错,我们就开第二家,有了经验之后,我们两个合伙人彼此信任感磨合的很好,商量这个事业还要干大,我们就想办法推广到全国,当时选了北京、上海、成都3个城市,北京上海我都不是很喜欢。
于是,我们选了成都作为向外扩张的第一站,年的8月15日,我和王作冰带着3个小兄弟从大连坐飞机到了成都,谁也不认识。一个月后,年9月24日成都第一家校区开业。11月2日第2家校区开业,12月2日,重庆第一家校区开业,就这样大概以每月扩张一个校区的节奏开辟市场。
TOPHER:玛酷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裘杨:年,我们的直营校区已经达到几十家了,我在一线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非常多的一线运营经验。当时我们就想再做大一点,让更多的家庭更多的有意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的人去加入进来。那时候我们总部还在成都,王作冰当时只说了几个字,你去北京做加盟,于是我在4年10月一个人背着包从成都到了北京。
当时就在我们现在办公楼A座5楼租了一个平的办公室,一个人开始做加盟的准备相关工作,从年的10月到年的3月都在筹备玛酷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为我们加盟品牌起了一个名字让更多的有教育情怀的人,资金不充足的人也能够从事教育行业,当时我们把它定义为小微创业项目,玛酷这个名字也来自于它的英文Makeitcool。
年的3月4号,玛酷机器人项目正式上线,到年3月正好3年时间。
TOPHER:机器人教育行业公司为什么生死更替很快?
裘杨:我从年开始做机器人这件事,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就是每半年都会有一批品牌出来,你从来没听过的,大概半年之后就销声匿迹了,不断地又有新的品牌出来,又没有了。
机器人教育行业特别好,在风口上,人工智能的到来,要在教育上去做一些相关的改变。机器人又是一个特别好的概念产品,所以大家都觉得这件事情可以做,加上大量资本的涌入。但是这件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来到我们的公司,每个人都清晰地知道,作为一个教育者,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做灵*高贵者。
我经常讲我们是教育生意人,虽然是生意人,但别忘了时时刻刻是做教育,不是为了圈点钱。所以即使现在竞争特别激烈,我们仍然是在这种竞争非常激烈情况下,能活下去,并且活得很好,我觉得跟这个是有关系的。
对于STEM教育这个行业,有五个切入点,我们叫五角星,第一个切入点叫线下空间;第二个就是硬件,智能硬件,乐高是最基础的;第三就是线上编程,最近融资很火;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机器人大赛,这五大切入点。
不断涌现的竞争对手不一定从哪个切入点切入,但每一个切入点都非常重要,都成为这个行业中一个重要的闭环之一,缺一不可,一旦竞争闭环不完善,一定会有生存危机。
TOPHER:从5楼一个人到9楼几百人的团队,扩张带来的经验是什么?
裘杨:我跟这座办公楼非常有缘分,最开始平的办公室,后来觉得不够用了,觉得应该找个稍微大一点的,就在这栋楼的C座11层租了一个平左右的,迅速发现又不够用了,在C座19楼租了一个多平的,到年底又不行了,一直在扩张中。
办公室的变化,实际上只是一个表象,更多的还是人员的变化。创业前,我没有学过管理,也没有任何的管理经验,我相信一点,就是想做成事,必须要有人。这件事从我来北京第一天,甚至创业的第一天,就想的非常清楚的一件事。
我来到北京第一件事情,除了做一些准备工作之外,就是大量招聘,每天打无数通电话。很多创业者问我招不到人,不好招人,怎么办?我说你在招人上花了多长时间?投入了多少精力?如果我想招人,我这段时间什么都不做,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招人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人的培训上。
招人需要分不同阶段,比如像早期我没有兵,我就需要人,只要有人愿意来就行,早期没有品牌,没有品质,从零开始,最初公司平米的办公室具备了一个皮包公司的所有特质,一间办公室一个桌子,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不厌其烦的打电话说,你来吧,我们不熟悉没关系,聊聊天。但过程中我会问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你怎么看待加班这件事?假如每天加班到晚上10点以后,你会坚持多久?问这个问题过程中,就是在筛选,我们是个创业型公司,真的需要和我一起打拼出一片天来,这是我早期使用的方式。
现在整体招聘工作都会交给人事部门去做,但对一些重点岗位,我会亲自面试,只